136-3268-7122联系人:陈小姐
136-3268-7122联系人:陈小姐
九游娱乐体育官网:
当无人机镜头掠过鄱阳湖上空时,连常年拍摄湿地的摄影师都惊呆了 —— 往年烟波浩渺的湖面,此刻竟变成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,游客们踩着没过脚踝的青草追逐嬉戏,远处的渔船搁浅在 “草原” 深处成了最佳打卡点。这不是奇幻电影场景,而是 2025 年鄱阳湖提前 87 天进入枯水期的真实写照。作为每年必去三次鄱阳湖的生态旅行博主,我见证过它丰水期 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 的壮阔,也亲历了今年 “沧海变桑田” 的魔幻。本文将解锁这场意外馈赠的全部玩法:草海形成的科学密码、分时段打卡攻略、机动车禁入后的交通指南,以及如何在狂欢中守护生态的平衡之道,让你既能拍出刷爆朋友圈的大片,又能成为负责任的自然观察者。
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鄱阳湖星子站早在 8 月初就跌破 12 米枯水线,较历史平均时间提前了整整 87 天,比 2022 年创下的纪录还早了两天。这种 “季节错乱” 让湖区上演了魔幻现实 —— 本该在十月出现的草海,八月就已铺满湖床,往年这样一个时间段还在撒网的渔民,现在正骑着电动车在 “草原” 上兜风。
我在莲湖乡遇到 68 岁的老渔民张师傅时,他正给游客当向导:“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早的枯水!往年这时候船能开到家门口,现在要走两里地才能到水边。” 他指着远处露出水面的明代古桥遗址说,这些只有大旱年份才现身的 “水下古董”,今年成了网红打卡地,周末光他带的游客就有二十多拨。
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的 “天然调节器”,年年都会经历 “丰水成湖、枯水成滩” 的自然周期,但今年的极端干旱让这一过程按下了快进键。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解释:持续高温少雨导致五河来水锐减,加上长江干流水位偏低,鄱阳湖就像一个快速漏水的浴缸,湖底的莎草、芦苇等植物趁机疯狂生长,最终形成这片占地超万亩的 “江南第一大草原”。
我带着无人机在核心区测量发现,不一样的区域的草海呈现出奇妙的色彩渐变:靠近主航道的区域草高仅 30 厘米,呈现嫩绿色;而远离水源的湖心区草高已达 1.2 米,泛起成熟的金黄。生态学家告诉我,这种差异是植物对水分的精准适应,也是观察湿地生态的活教材。
在草海狂欢的另一面,是江豚保护志愿者们的忧心忡忡。8 月底参加 “微笑星愿” 江豚保护行动时,我亲眼看到巡护队员在浅水区投放鱼苗 —— 由于水域面积缩减,江豚的觅食范围急剧缩小,饵料匮乏成了最大威胁。鄱阳县江豚保护协会的蒋会长指着监测画面说:“往年这样一个时间段能看到十多头江豚嬉戏,现在三天才能拍到一次,它们的活动轨迹明显向深水区集中了。”
这种对比令人深思:当我们在草海拍照打卡时,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候鸟的潜在觅食地,也是水生生物的家园。当地林业部门在入口处设置的 “生态警示墙” 写得很明白:“这片草原是干旱的产物,欣赏它的同时,请记得它原本应该是湖泊。”
为保护脆弱的草海生态,当地从 9 月 1 日起实施机动车禁入令,核心景区 5 公里范围内禁止私家车、摩托车进入。别担心,我实测了三种可行方案:
景区接驳车:在鄱阳县城游客中心乘坐,半小时一班,全程 15 分钟,票价 10 元,终点直达草海入口,最推荐的省心选择。
共享单车 / 电动车:县城有专门的 “草海骑行专线”,扫码租车后沿滨湖公路骑行,沿途风景绝美,适合体力好的年轻人。
徒步 + 摆渡船:从龙口码头坐渡船到湖中心岛屿,再徒步穿越草海,能体验 “从水路到陆路” 的奇妙转换,船票 20 元 / 人。
特别提醒:周末游客激增时接驳车会排队,建议错峰出行,早上 8 点前或下午 3 点后入园体验更佳。我上周日去时就遭遇了 “堵车式排队”,最后搭了当地村民的三轮车才及时赶到日落拍摄点。
9-10 月:绿野仙踪模式:此时草海最茂盛,金黄与翠绿交织,清晨的露水让草叶闪闪发光,是拍人像的最佳时段。我用长焦镜头捕捉到草海中穿行的白鹭,画面简直像《动物世界》片场。
11-12 月:候鸟剧场开启:随气温降低,白鹤、天鹅等越冬候鸟陆续抵达,草海变成天然观鸟台。记得带望远镜,运气好能看到 “万鸟齐飞” 的震撼场景。
次年 1-3 月:苍茫草原季:部分草类枯萎呈现褐色,与残雪交相辉映,苍凉感十足,适合拍摄意境大片。这时游客较少,能独享万亩寂静。
我在游客中心拿到的最新公告显示,今年为配合候鸟保护,11 月后部分核心区域将限时开放,建议提前在 “鄱阳湖湿地公园” 公众号预约。
搁浅渔船群:在鞋山附近有十余艘废弃渔船,船体斑驳的锈迹与绿色草海形成强烈对比,用低角度拍摄能拍出 “船在草原行” 的魔幻感。
古桥遗址:露出水面的明代石桥仅存桥墩,傍晚时分阳光斜照,桥墩影子投在草海上形成天然构图,穿汉服拍照秒变古风大片。
湖岸线 米高空拍摄,能看到草海与残存水域形成的优美曲线,黄昏时分水面反光如金色丝带。
避坑提醒:草海深处有隐蔽的泥潭,看似坚实的草地可能一脚陷进去,务必沿着前人踩出的路径行走。我就见过穿白鞋的姑娘深陷泥潭,最后光脚狼狈返程,建议穿防滑防水的户外鞋。
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如此火爆的景区选择免费开放?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透露:这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草海造成破坏,同时经过控制人流量实现可持续管理。虽没门票收入,但景区通过接驳车、生态讲解等增值服务获得收益,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鄱阳湖的生态敏感区。
我注意到景区采取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:在核心区设置生态围栏,每天限制入园人数,配备 200 名生态讲解员。这些措施效果非常明显,相比 2022 年枯水期,今年草海的植被破坏率下降了 60%。
三不原则:不采摘植物、不追逐候鸟、不丢弃垃圾。景区在草丛中安装了智能监控,违规者可能面临罚款。
限时停留:单次在核心区停留不超过 3 小时,避免长时间踩踏同一区域植被。我看到有些游客自带野餐垫,其实这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。
宠物禁入:即使是小型宠物也不允许带入,防止惊扰野生动物和破坏植被。门口的宠物寄存处倒是很贴心,收费 10 元 / 小时。
参加江豚保护活动时,志愿者教给我一个 “生态友好拍照法”:拍摄时镜头尽量与草地平行,避免踩踏植被;使用自然光而非闪光灯,以免惊吓有几率存在的小动物。这一些细节虽小,却是文明游客的标志。
江豚保护行动:每月最后一个周末,景区会组织游客参与增殖放流,亲手向鄱阳湖投放鱼苗,活动免费但需提前预约。我参加时看到小朋友们认真听讲解的样子,觉得环保教育就该这样生动。
生态讲解员计划:通过景区公众号申请成为临时讲解员,经过简单培训后为其他游客介绍草海生态,完成服务可获得纪念品。
观鸟志愿者:11 月后加入候鸟监测队伍,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,适合有耐心的自然爱好者。
当地正在打造 “生态积分系统”,游客参与保护活动可积累积分,兑换景区周边或游船折扣,这种正向激励让慢慢的变多人加入环保行列。
从丰水期的 “中国第一大淡水湖” 到枯水期的 “江南草原”,鄱阳湖用极端方式展示着大自然的可塑性。这场提前 87 天的枯水期,既是生态警示,也是意外馈赠 —— 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湖泊的另一种模样,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。
我的草海之旅最难忘的瞬间,是在傍晚遇到一位捡垃圾的老人。他不是景区工作人员,只是附近村民,每天自发来草海清理游客丢弃的塑料瓶。“这些草下面都是鱼卵,这些瓶子会污染它们,” 老人朴实的话道出了最本质的生态哲学:我们是自然的过客,而非主人。
上一篇:骑行迎新探索未知——中国梦登山队开学第一课邀你共赴山河!
下一篇:《么公和媳妇》韩国